Inbody vs. TANITA 家用藍牙體脂計如何選擇?
幾年前我第一次買家用藍牙體脂計的時候,我當初的 shortlist 是:
- TANITA BC-402
- Inbody H20B
- TANITA RD-545
這三台也是王姿允醫師有介紹過的,這個影片可以參考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wS8-NbcVl0
我限定在這兩牌的原因是:
- Inbody 是台灣的健身房最常見的商用型 BIA 體脂計的品牌
- TANITA 在日本的市占率似乎蠻高,我有一次在日本的時候去 Anytime Fitness(會籍全球通用),裡面的商用體脂計的確就是 TANITA
結果如你所見,我選擇了 TANITA,接下來我會解釋當時的考量
這三台的重點特色
TANITA BC-402
- ✅ 相對便宜,價位 NT$3,000 左右。在這個價位卻仍然有自動 sync 到 Apple Health 的功能,方便
- ❌ 只有四電極,沒有手握的部分,等於用下半身的數據去猜全身,準度一定會相對比較差
Inbody H20B
- ✅ 熟悉的品牌,加分
- ✅ 因為算法一致,所以可以跟健身房商用機測到的數據一起混著紀錄進 Apple Health,方便
- ❌ 比較貴,價位 NT$11,000 左右
- ❌ 可能是為了市場區隔的原因,App 顯示的項目很少,跟商用機給出的那個報告差很多,例如,不會顯示局部肌肉的數據
- ❌ 沒有分男女,所以推估準確性也很令人質疑 (當時的資訊,不確定後來有沒有開放)
TANITA RD-545
- ✅ 有分四肢的細部資料可以看,滿足數據控
- ✅ 要分男女,首次開機要設定國家,原因似乎是緯度會有影響(!?),可見對測量的精準度很在乎
- ❌ 更貴了,當初價位 2 開頭,目前價位是 NT$16,800
後來 Inbody 跟 TANITA 都有透過募資推出新旗艦:
Inbody Dial H40
- ✅ H20B 的優點這台也一樣有
- ✅ 這款有分男女
- ❌ 貴,價位 NT$15,990
- ❌ App 不會顯示局部肌肉的數據的毛病還是持續。廣告裡還強調水分量測很準什麼的,但 App 根本不會顯示水分相關的數據,所以他用很精準的測量方式,最後只給你一些籠統的總分數,超沒意義的。這裡有人 po 出 app 截圖
TANITA RD-804
- ✅ 既然是 RD-545 的上位機種,應該是會很準、各部位資料也會給看
- ❌ 價位也是貴的,寫文當下募資價是 NT$12,980,之後應該會更貴
- ⚠️ 但因為我不打算買這台,所以沒有太多研究
重要考量:你想追蹤的是什麼?
如果你只想長期追蹤體重、體脂% 這兩個數字,而且要方便的自動 sync 到 Apple Health,那麼這兩個品牌的這幾台都可以。TANITA BC-402 的好處是便宜,Inbody 的好處是能無縫接軌健身房測到的商用 Inbody 數據。
但如果你想知道四肢不平衡程度(例如為了對抗肌少症、或想追蹤訓練成效),則你最好選 TANITA RD-545 或 RD-804,原因是 Inbody 家用版的 App 報告沒有顯示四肢分別數據(技術上應該可以透過軟體更新開放,但就怕是為了市場區隔考量,那等到天荒地老大概也不會開放)。至於 BC-402 只有四電極、所以技術上本來就做不到四肢數據。
重要考量:你願不願意跟 Inbody 的數據混著紀錄?
Inbody 跟 TANITA 的體脂% 算法似乎有很大的不同。所以如果你家用是 TANITA,但也想把在健身房測完 Inbody 的結果寫到 Apple Health 的話,Inbody 的數據就會跟其他天的數據格格不入。
那個差距大到,我有一次我在幾天之內、先在健身房測到 Inbody、也在家測 TANITA,Inbody 的體脂% 卻多出超過 5%,雖然 BIA 測量本來就很容易有誤差,但超過 1%、2% 的話我覺得已經不能用誤差來解釋了,所以我猜是他們的算法不同的關係。
有個網紅 (KosmoFit) 曾經實測同一天去量商用 Inbody 跟 DEXA (骨密度測量的黃金標準,但儀器太大、通常醫院才會有、而且會有低劑量輻射),結果是 10.1% (Inbody) vs. 8.58% (DEXA)。
加上我自己測到的 Inbody vs. TANITA 的結果也是 Inbody 顯著比較高,我目前的猜測是 Inbody 的體脂% 算法都會高估一些,TANITA 的結果「可能」還比較接近黃金標準 DEXA,但這個我就沒辦法驗證了。
因為有這個問題,所以最後我決定把之前手動輸入進 Apple Health 的 Inbody 資料刪除,從此井水不犯河水。
另一個考量,關於 Apple Health 的紀錄項目
身體組成有幾個常見的項目:
體重 (Body Weight)
├── Lean Body Mass (瘦體重 / 去脂體重)
│ ├── 肌肉重量 (Muscle Mass)
│ │ ├── 骨骼肌 (Skeletal Muscle) → 重訓想練出來的部分
│ │ ├── 平滑肌 (Smooth Muscle)
│ │ └── 心肌 (Cardiac Muscle)
│ ├── 骨骼 (Bone)
│ ├── 水分 (Body Water)
│ └── 其他組織 (器官、結締組織等)
└── 體脂肪 (Body Fat)
Apple Health 裡跟肌肉量最有關係的項目是 Lean Body Mass,這個項目除了肌肉重量之外,還包含了內臟+水的重量。
而 Inbody 的報告沒有這個項目,Inbody 是給總體重、骨骼肌重、體脂肪重。如果要紀錄的話,得自己計算:
Lean Body Mass = 總體重 - 體脂肪重
TANITA 的話,它給的項目是 Muscle Mass,定義上來說 = 骨骼肌+平滑肌+心肌。雖然也有給 Bone Mass,但卻缺少一些其他項目、例如水分重量(只有給水分%),所以公式裡缺少一些東西,導致無法正式的計算 Lean Body Mass。
但我是不管那麼多,反正家用 BIA 就是為了測趨勢而已*,所以我是直接把 Muscle Mass 的數字當作 Lean Body Mass 填進去。有點小麻煩的是 TANITA 的 app 不能自動 sync 進去(畢竟嚴格來說項目是不一樣的),所以要手動謄進去,可以做成 iOS shortcut 讓流程方便一點。
家用 BIA 就是為了測趨勢而已:我聽到的說法是:反正 BIA 準度就是沒有 DEXA 那麼高,也比較容易受到其他條件影響(例如含水量),總之測出的絕對數字是不可信的,所以建議就持續用一樣的條件測量,但是觀察趨勢就好。我的習慣是早上起床、喝固定的水量、然後上完廁所後測量。
TANITA BC-402 vs. RD-545 測出來會差很多嗎?
- 因故我兩台都入手了… 結論是兩者測出來的體脂% 數字非常接近,基本沒什麼差別
- 不過因為四電極的限制,理論上一定比較不準,只能說在我身上、目前的身體結構而言,結果剛好沒什麼差距
- 另一個侷限就是 BC-402 沒有局部肌肉數據可以看,如果你的目的是追蹤肌肉成長狀況的話,也許會看重這個功能
- 那個「因故」,簡單來說就是我前陣子想開始認真訓練,所以想更認真追蹤(因為 what gets measured gets managed),想從 BC-402 升級到八電極的產品,本來都預購 Inbody Dial H40 了,結果看到第一批收到的用戶嫌爆了「app 看不到局部數據、也看不到水分數據」的問題,我覺得我也不能接受,所以一怒之下就取消訂單改買 RD-545 了。由於這台對我來說已經夠精密了,所以我不打算買 RD-804
以上就是我選擇選體脂計的心得。
喜歡這篇文章嗎?你可能也會喜歡我的學習電子報,我會分享經過篩選的優質內容 + 學習心得
📚 訂閱我的學習電子報
📖 涵蓋主題:
✨ 不浪費你的時間,只分享達到我標準的優質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