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SBN:9789571349848
書名:異數: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?
(原文書名:Outliers)
作者:Malcolm Gladwell (科普作家,聽說前兩本書也很有意思)

應該大家都曾被告誡要好好努力「因為成功是99%的努力和1%的運氣」,而這本書在講的就是1%運氣的那部份,而且在某些例子下,根本不只1%而已。

這本書有點像是「隱藏的邏輯」,用科學的精神去探討某些現象背後更深層的原因,這本在揭開極成功的人士背後,除了努力之外,有哪些天生的、環境的、社會發展趨勢所給的優勢。結論也與「隱藏的邏輯」一致,認為比較偏向「時勢造英雄」。

在後記裏面有個粗體字重點,我覺得可以說是整本書的結論了:「大律師、數學天才和電腦大亨這些人似乎都非比尋常,是我們這個社會的『異數』,但他們也是歷史、社群、機運與文化遺澤的產物。他們的成功其實沒有什麼特別或神秘之處,是優勢和文化的網絡形成的。」
這些極成功人士很努力,但是大概很難說出這種話:「我能有今天,完完全全只有靠自己的努力」

我的總結:要成功,要有過門檻的頭腦(IQ)與能力,能力靠努力累積,還要有懂得把握機會、找出機會的實用智能,然而,以上可能跟純粹運氣都脫不了關係。


評:
是否建議讀:有興趣的話可以弄來讀讀。挺有趣的。
是否建議買:無意見。

在博客來購買» (這是什麼?)

= = = = = 我是分隔線 = = = = =

因為這本書快到期了(圖書館借來的),無法將故事一一打出來,我也順便思考讀書心得系列所提供的內容,畢竟如果只是提供書摘的話,網路上已經有很多了、況且只是照抄書上的東西也沒什麼意思。

想先看看書摘的話,這裡有一些,以及其他部落格主的心得:
商業週刊書摘
時報閱讀網作者專訪附字幕
網路上找到的心得之一(寫得很好)
網路上找到的心得之二

而這篇將會試著回答大家可能最好奇的問題如何成功?
在此提醒一下,這邊的成功是指有錢、有權、有名之類的。然而成功的定義很多種,本站之後也會討論「成功常青」一書所提「超越個人利益的理想」的成功。

1. 聰明,不過有到水準即可

IQ 195不一定比IQ 150表現更好、賺更多錢,舉例來說,IQ 195的貧民窟天才藍根(你聽過他嗎?),以及IQ 150的愛因斯坦。如果要思考很難的邏輯問題,他們都具有足夠的能力,但是想要成功顯然有其他因素


2. 能力:一萬個小時的反覆練習、願意嘗試的態度

反覆練習

如果你想成為暢銷作家,但是寫作能力卻很鱉腳是不行的,一定得好好經過磨練,書中提到一個研究以及很多個應證的例子說:專精必須經過一萬個小時的錘鍊,小提琴家、寫程式、搖滾樂團、下棋等都印證了這個數字。
數字是否精確不是重點,重點是虎頭蛇尾的練習是不行的,也許你遇過有人看看幾本書就說自己「精通投資」,令人哭笑不得,不過在達到一萬個小時那種程度之前,或許都稱不上精通。

這令我想到另一個話題,雖然這本書裡沒有講,那就是會很多、但都不專精:我們的時間有限,如果想要各花一萬小時培養三個專長,等達成以後都不知道幾歲了,所以應該要捨棄次要的東西。不過放棄一切其他興趣、只追求專業,也不是好事。
(都僅止於喜歡把玩的程度,這種人最糟糕了,因為都把時間用在半途而廢的事上。 from 思考的技術)
(第三章-多元興趣,無須平衡 from 成功常青)

* 反覆練習的觀念呼應到大師輕鬆讀165期-求勝是成功的引擎(The winning spirit):反覆操作是你最親密的戰友。

願意嘗試

Berkeley大學的數學教授Alan Schoenfeld拍攝一位叫蕾妮的護士解數學題的過程。她已經很久沒碰數學了,但是她硬是花了22分鐘解出答案。Schoenfeld說:「這是八年級的數學,如果給八年級的學生做,可能試了幾次不成功就會說『我不會,請你解釋給我聽』」,與其說數學能力有別,不如說是態度問題

第九章提到知識力學校(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, KIPP),知識力學校是中學,當時學生跟其他貧民區的學校沒什麼差別。但是他們上課期間比一般學校還多、星期六也要上課、暑假也要上半天課。聽起來好像很可憐?不,他們並不是施行填鴨式教育,書中舉一段例子:學生Alan已經在黑板前做一道題目,已經做20分鐘了,老師偶爾會引導,台下同學們也會提供意見。因為有充裕的時間,所以對於落後的學生,老師就可以好好的解釋、學生好好的想,就能搞懂。

知識力學校聽起來實在太棒了,目前在美國好像也開了很多分校,希望台灣也能出現越來越多好學校。

認真勤奮的解數學題還扯到種稻去了,不過這部份就請自行找書來看吧。


3. 實用智能:不畏權威、把握機會

藍根在讀Reed College的時候,因為他媽忘記填表格,讓他拿不到獎學金,以至於沒錢必須中斷學業,後來又發生一連串的事情,最後他沒有拿到文憑,就算再聰明也沒有出人頭地。
但是換做另一個人,或許事情會很不一樣,如果他去盧負責人,說不定還是可以拿到獎學金、或者對方會願意幫他弄另一筆經費,最後可能就順利拿到文憑、可以發表論文到重量級期刊、可以得到國際矚目。

這樣講起來好像有點像是「有關係就沒關係」、靠著裝熟、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人以贏得機會。如果沒有能力只會屁,當然就不好,但是如果兩者俱備,就能提高成功機會了。而實際上也有很多懷才不遇的例子,如果你有能力,當然不會希望沒人給你機會。

書中說,你的實用智能跟你家裡的教養很有關係,如果你老爸是個酒鬼(藍根他老爸就是),那你對權威的想法大概就是恐懼、躲避、默默承受,以至於容易放棄協商的機會。你被生在哪個家庭中對你成功會有影響。看吧!又是運氣。


4. 純粹運氣

成功也要靠運氣,這並不是鼓勵說,想要有錢就等中樂透吧!而是很多時候很成功的案例中,都包含到運氣的成份,舉例來說,Bill Gates很有名又有錢對吧?但是他如果晚生個幾年,就沒機會搭上個人電腦的熱潮、也就沒有這些成就了。可是如果他自己沒有努力寫程式,也是不可能成功的。
純粹的運氣你無法控制,所以只能好好努力嘗試與練習,如果好運眷顧你,當作是賺到的。



* 附帶一提:運氣的控制
目前我聽過兩種影響運氣的方法,第一個是以「Good Luck」為代表的:『朝目標前進時會碰到好事、碰到貴人,而完全不做任何努力的話,就什麼都碰不到了。」;另一個則是有點玄的「吸引力法則」,不過爭議非常大,有興趣的請看商業周刊1059期封面故事-好事吸引力


= = = = = 我是分隔線 = = = = =


以下是我剛看完時就打在微網誌的故事摘錄,不貼白不貼(經過修改):

運氣好,生在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,於是可以受比較好的教育,父母會教育小孩子要勇於發言。但是貧民窟的父母就會讓小孩有種「權威是邪惡的,我們小咖無法逆轉,只要默默承受就好」,於是就容易錯失好機會。書中舉了一個IQ 195的貧民窟天才-藍根(他老爸是酒鬼),最後也是很平凡。

當代的幾個電腦巨頭:Bill Gates、Bill Joy(Sun創辦人)、Steve Ballmer、Steve Jobs、Eric Schmidt(Google CEO)都是在1955年附近出生的,因為引爆微電腦革命的Altair 8800個人電腦在1975年出現,當時20歲的小伙子不晚也不早,最適合衝。他們有他們的努力,不過缺了時勢,他們也不可能成功。

亞洲人普遍數學比較好,是因為我們的數字命名系統比較有規律以及好唸。所以我們數學好,是因為我們運氣好比較吃香,而不是亞洲人有某種數學細胞。(書中還有提到另一個原因:種水稻,覺得很莫名其妙嗎?請自行找書來看XD)

第一章的故事之一:冰上曲棍球球星的生日幾乎都在1~3月,為什麼呢?其實是因為年齡分組,於是年初出生的,因為比較成熟(老),身體協調度好,所以能進代表隊,進代表隊又可以得到更多練習機會(溜冰場不像籃球場那麼多,不是每個小鬼都有進去裡面練習),所以差距又拉更大了。


雖然有例外,但是在某些情況下,想在時勢中逆流而上,是很困難的。即使你跟Bill Gates一樣努力寫程式,除非出現電腦大革命,否則還是沒辦法憑空生出微軟第二的。所以難以建立微軟第二,恐怕不能算是不努力,而是沒有那個時勢囉。